中文

香港歷史系列 IV

Showing 1-6 of 6 results

21:29
1. 追跡消逝的香港工業

2019-10-19

86 views

"1940年代後期,國內政治動盪,當時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工業城市如上海,部份商家、工業家便將資金、技術轉移到香港發展,帶動本地經濟轉型和起飛。中央紗廠、大南紡織、南豐紗廠曾是本地很具規模的紡織業廠房,資金、人才來自國內,加上願意加班拼搏的大量工入,工廠逐漸發展成跨國公司,為香港帶來幾十年繁榮,締造不少經濟奇跡。但如今,這些廠房均已落幕。香港被打造成提供金融、物流、旅遊、資訊等服務的城市,但這又是否一...

21:29
2. 戰後起風雲

2019-10-26

9 views

"香港華文報業有百多年的歷史,經歷過不同的變遷。日治時期,香港整個報業瓦解,但戰後便立刻恢復過來,由於香港的特殊地位,戰後,香港成為各種意識形態的格鬥場,華文報紙左右對立,傳統的報紙繼續發揚光大,新的報紙亦如果雨後春筍,應運而生。而四五十年代的香港,除了傳統大報之外,一些着重趣聞軼事、生活小品、小說和娛樂資訊的小報亦十分風行,為香港市民提供了另類的娛樂。另外,三及第的文體,也創造了這一個時期的寫作...

21:29
3. 有教無類

2019-11-02

40 views

"香港的教育於戰後數十年間經歷了由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發展過程。隨着國內人民大量湧入香港,政府為應付急劇膨脹的人口,自50年代起逐步落實了小學及中學的擴展計劃。然而,由政府資助的官立及補助學校數目,遠遠追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大量民辦的私立學校於這段期間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幫助解決當年全港學額嚴重不足的燃眉之急。其後,六年小學及三年初中兩項免費教育政策分別於70年代初及70年代末實施。至此,香港的...

21:29
4. 工潮迭起時

2019-11-09

30 views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雖然香港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圖穩定物價,但工資的升幅仍然遠遠追不上物價,以致戰後工潮不斷。單是1947年,就已經有超過50宗勞資糾紛。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系主任何佩然教授表示,戰後初期的工潮主要是經濟性的勞資糾紛,由於港英政府憂慮工會的力量會因此日益壯大,影響管治,於是就在1948年4月推行《職工會及勞資糾紛條例》,規定所有職工會都必須要向當時由勞工處處長兼任的職工會登記...

21:29
5. 南來到港

2019-11-23

6 views

"香港自開埠以來,一向都是中國的對外門戶,人來人往,進進出出,每次經濟或政治動盪,很多人都以香港作為踏腳之地,也有不少人從此以香港為家,一代一代的香港人亦由此而生。日戰結束,大批人由內地湧進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少國軍也在此滯留,之後聚居調景嶺。隨後的政治運動,驅使部分內地人越境南來,60年代的華山救親,也牽動了不少香港人的鄉情。每次面對大量的移民,同鄉會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在穩定社會與...

21:29
6. 文學的黃金時代

2019-11-30

25 views

"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文學踏進一個輝煌美好的黃金時代。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少文人作家紛紛南來到香港,形成了左右兩派的輿論陣地,亦造成了一種百花齊放的景象。五十年代初,香港文學史上出現了一份重要的年青人刊物~『中國學生周報』,對當時年青人影響深遠。『文藝新潮』提倡現代主義文學,認為文學不應受政治干預。五十年代中期,香港出版了大量通俗的「三毫子小說」,當時亦有『小說時代』的說法。五、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