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兩代之間[2015]

Showing 1-9 of 9 results

1. 薪火如何相傳?

2015-09-23

Available at Media Resourcs Collection (3/F)

"隨著科技發展,傳媒行業起了很大變化,新聞講求即時性,務求以最快速度發放給大眾。傳統紙媒紛紛轉型,推出網上版及手機應用程式,全日不停更新資訊及新聞,對新一代記者來說,是一項很大挑戰。"--RTHK網頁. "攝影記者採訪,不時要「雙槍」工作,即同時兼顧拍照和拍影片,亦要即時將相片及影像傳送至報館;記者往往一邊做訪問,一邊將內容打成文字以短訊形式傳送到公司,讓公司同事寫稿及剪片。這種盲目追求快、...

21:36
2. 一脈相承

2015-09-30

1 view

"「望、聞、問、切」為之四診;是中醫診斷病人的基本方法。中醫藥是中國長久以來治病調理之方案。早在1872年,香港已設有中醫院─東華醫院。直至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港英政府將西方醫術引入,香港中醫藥的發展被受忽視。執業中醫,只須辦理商業登記為「生草藥販賣者」,便可掛牌行醫。結果,中醫在沒有制度之下,一直未能走上專業化的道路。"--RTHK網頁. "1997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宣佈設立...

21:37
3. 三代回收人

2015-10-07

1 view

"香港的回收業可以說是古老行業。"--RTHK網頁. "劉耀成入行差不多四十年,他的回收場是家族生意,父親劉財是創業者,五六十年代已開始在茶果嶺一帶從事廢料收買工作,到七八十年代生意越做越大,甚至成為廢紙出口商,將廢紙打包,利用躉船將廢紙出口到台灣,東南亞以及中國內地。他的行家梁沛倫亦是回收業的老行尊,父親由苦力做起,經歷過八十年代回收業的黃金時期,到九十年代尾,因香港兩間造紙廠先後倒閉而面...

21:37
4. 築見出路

2015-10-14

7 views

"建築師的使命,是揉合藝術和科學,為我們的城市建構。不過,在香港,建築物是一種商品,講實際、求功利,很少講求個人建築風格;所以,任何年代的建築師,都要在現實和理想之間作出選擇。"--RTHK網頁. "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新市鎮相繼發展,住宅項目需求極大,樓價拾級而上。當時只有一間大學開設建築學系,那個年代的建築師求過於供,所以不愁工作機會。現任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吳永順Vincent,8...

5. 重尋北斗星

2015-10-21

Available at Media Resourcs Collection (3/F)

"「北斗星」,是七、八十年代大眾對社會工作者的比喻,代表著他們為處於低潮、黑暗中的社群,帶來一點光芒,為迷失者指引前路。不過,自2000年開始,新一代的社工要像前輩一樣發光發熱,卻面臨重重挑戰。"--RTHK網頁. "2000年是社福界動盪的一年。政府推行一筆過撥款的新資助制度,取代以往的實報實銷安排。雖然新制度賦予社福機構更靈活及彈性管理和運用資源的權力,但隨之而來的服務協議、質素評核標準...

21:38
6. 服務有道

2015-10-28

9 views

"「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未夠㗎」這句說話,教曉了香港人對售貨員(Sales)的要求,不單只是把貨品交到顧客手上然後收錢的職員,他們是一個品牌、一間公司的形象,多年來香港能夠享有購物天堂的美譽,全靠服務員的親切笑容、窩心問候以及禮貌應對。"--RTHK網頁. "2003年,一場沙士風暴,香港經濟跌落谷底,當時零售業便擔當起帶領各行業重拾升軌的領航員角色。亦因為沙士,內地因應香港政府的要求,推...

21:36
7. 印務半世紀

2015-11-04

1 view

"印刷業在香港已有悠久歷史。早在殖民地時代,英國政府銳意發展中上環成為商業中心。到五十年代,經濟起飛,中上環一帶的洋行及貿易公司對印刷品需求日增,不少家庭式經營的活版印刷鋪相繼出現,任偉生的爸爸亦是其中之一,他們經營的印刷鋪經歷過由手搖印刷機到流行於六十年代由海德堡廠出產的「風喉照鏡機」階段。"--RTHK網頁. "戰後不少人由內地來港謀生,今年88歲的印刷廠創辦人葉成霖亦是在那個時候來香港...

21:37
8. 食之兩代

2015-11-11

1 view

"香港素有「美食之都」之稱譽,現時全港約有15,000間食肆,僱用接近22萬名員工。而香港人出外用餐消費為亞洲之冠;民以食為天,飲食業界均認為這是個不會沒落的行業。"--RTHK網頁. "現年七十歲的何錦榮,在飲食業界立足了半個世紀。作為營業部的主管,以往他上班時會練習毛筆字為寫出一張工整的菜單,現在再無用武之地。他亦慨歎,現在用餐的選擇多,「忠心」食客也越來越少。" "飲食業的興旺,...

21:38
9. 耕種有時

2015-11-25

1 view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菜田處處,自給率曾高達七成,老農只靠耕田就能養活一家幾口。"--RTHK網頁. "人人要吃菜,為何農業仍走向夕陽?歸根究底,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旋渦。八十年代,本地資深菜農以及內地投資者,挾著經驗和技術,以低成本到遼闊內地開設菜場,再以低廉價錢大量供港,此一役對當時的本地菜農可謂重搥一擊,翻身無望。四十歲的黃容香算是八鄉碩果僅存的年青農夫,靠的是爸爸傳承下來的傳統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