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長河 : 山川行
Showing 1-10 of 10 results
1. 守望黃河
2012-03-31
15 views
本集介紹一個守望在黃河岸邊的移民族群-撒拉族。他們自七百多年前來到青海省循化縣定居;而世界上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之一,就是存放在循化縣街子清真大寺內。另講述撒拉族人自製羊皮筏來橫渡黃河,還懂得吹奏傳統樂器口弦。最後,看看他們如何慶祝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
2. 水田奧妙
2012-04-07
1 view
本集介紹位於雲南元陽縣紅河州南岸哀牢山的梯田。它是由哈尼族人於一千二百多年前塑造出來的,乃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梯田。當中提及元陽梯田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自成一個由森林、村寨、梯田與水系和諧地融合的生態系統。另看看攝影家如何以鏡頭捕攝梯田和雲海景色。最後,講述經濟效益的思維正不斷入侵哈尼族人,令梯田的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
3. 人在山田
2012-04-14
1 view
本集講述元陽梯田將被申報列入世界遺產。當中提及哈尼族祖先用鋤頭塑造出梯田;他們每天背著重物穿梭梯田,逐漸練出刻苦耐勞的性格。另講述年輕一輩多到城市工作,甚少留守梯田;但梯田耕植文化卻維繫著宗族關係和兄弟情誼。最後,介紹哈尼族人的一些傳統習俗和文化,如葬禮情況、蘑菇房等;還看看旅遊發展為該區帶來的破壞。
4. 溜索飛人
2012-04-21
1 view
本集介紹發源於西藏唐古拉山脈的怒江。當中提及怒江被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夾著,形成一條長三百多公里的大峽谷;而多個少數民族就居於峽谷兩邊的山坡之上。另看看當地居民如何以溜索來渡江,一睹鐵匠打造溜索鐵勾的情況;還展示當地民眾慶祝傈僳族闊時節的傳統活動。最後,介紹傈僳族的兩個重要標誌-弩弓和火塘。
5. 絕壁上的兩條路
2012-04-28
1 view
本集介紹一條座落於河南省新鄉市太行山南麓的古老村莊-郭亮村。它位於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斷崖之上,連接通往外的只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狹窄險要的「天梯」,僅容一人通過;一條則是稱為「郭亮洞」的車路,為村莊打開大門。透過訪問一些村民,分享他們在建路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還看看郭亮洞這條石路帶給村落的變化。
6. 褪色的光環
2012-05-05
1 view
本集介紹磧口鎮的窰洞式建築和剪紙藝術。磧口鎮位於山西省臨縣黃河中下游岸邊, 窰洞式建築的形成是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結合大自然建築的窰洞。窰洞式建築盛於明末清初沒落於五十年代之後,及至著名畫家吳冠中譽嘖口鎮李家山村為與世隔絕的桃花源, 因而再受關注。最後介紹中陽剪紙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計汝女士,住在山西省的小窰洞,生活雖樸素,但是做出巧手的工藝。
7. 福船手作
2012-05-12
2 views
本集介紹在福建寧德市漳灣鎮歧後村還有劉氏40多個人,承傳著祖先留下超過650年歷史的傳統手造木船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始於唐朝,是人類造船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艙與艙之間互相獨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結構形式,碰到石頭,只有一艙裂掉,船不會沈沒。2010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另一方面年青師傅都恐怕沒機會學藝,大家渴望有人再訂製傳統福船,讓老師傅將技術...
8. 大海的浮城
2012-05-19
1 view
本集介紹三都澳是福建沿海的出入門戶,位於寧德市東南面,主要由5個島和1個城澳半島組成,海灣如甕缸般腹大口小,是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亦是世界唯一保護下來的大黃魚自然産卵場,被稱為大黃魚的故鄉,1988年開始,大黃魚人工養殖成功,至近年還養殖鮑魚等海產。由於魚獲豐富,吸引超過12000人居住在魚排上,並講述漁民生活和作業的辛酸, 住屋環境和 警隊在魚排上維持秩序等等。
9. 喜樂山中
2012-05-26
3 views
本集介紹丙中洛, 它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並講述當地有三大宗教, 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及其如何影響當地傈傈族人的生活和文化。 在怒江兩岸村子裡,有很多基督教教堂,是十九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到來以後開始建造的。傈僳人沒有他們的文字,英國傳教士富能仁,當年為了方便傳道,便替傈僳人創造了一套拼音文字,現時他們所用的聖經,也就沿用自這套傈僳文寫成的,後來基督教更成為傈僳人的主要宗教信仰。
10. 神農縴夫
2012-06-02
1 view
本集講述巴東縣神農溪的裸體拉縴文化。縴夫是指以縴繩拉船運貨的船工,以往神農溪河道狹窄彎曲,且激流險峻,因此行船需要縴夫拉縴才能逆流而上。當中談及縴夫裸體的原因,又講述「縴夫號子」的起源,並從訪問縴夫中流露出他們對職業的熱愛。最後,指出三峽大壩的建成及水位上升,令縴夫文化逐漸衰落,技術面臨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