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集[2018]
Showing 31-40 of 52 results
31. 差之毫釐
2018-07-30
2 views
"造價近千億的沙中綫, 近日牽涉多宗工程醜聞, 其中紅磡站擴建工程月台, 更有人將鋼筋剪短. 究竟誰人剪鋼筋? 多少鋼筋被剪? 事件中港鐵與政府, 又否做好監督角色呢? 承建商、分判商、港鐵同政府, 出現不同版本的說法. 被剪短的螺絲頭, 只差毫釐, 但有機會構成公眾安全危機. 這條香港史上最貴的鐵路, 超支、延誤. 連串的工程醜聞背後反映的監管問題, 責任誰屬? "--RTHK website.
32. 炒車位
2018-08-06
2 views
"香港樓價愈升愈高,連車位亦錄得天價成交, 六月份九龍何文田一個屋苑車位以六百萬成交, 成為全港史上最貴車位, 價格可媲美住宅單位. 車位炒賣現象的背後是什麼原因? 有投資者表示, 港府於2013年推出雙倍印花稅, 嚇退炒家以抑壓樓市, 令當時樓價得以紓緩, 不過資金轉移, 繼而轉炒車位, 加上月租泊車位的租金亦不斷上升,帶來可觀的回報, 所以車位成為新興的投資工具. 由於車位需求越來越大, 有車...
33. 電競人生
2018-08-20
7 views
"全球電子競技產業蓬勃發展, 根據遊戲市調公司Newzoo的調查報告顯示, 這個全球新興產業總收入不斷上升, 2017年已高達6.96億美元, 更估計觀眾人數至2020年將增長至接近6億, 遠高於觀看美國職業籃球NBA冠軍賽. 當全球對電競產業趨之若鶩時, 香港電子競技發展卻被受批評起步遲, 沒有長電競發展計劃. 直至今年政府財政預算案才宣布, 投放1億元於電競發展, 包括將數碼港商場銳變成電子競...
34. 切膚之痛
2018-08-27
2 views
"在香港, 濕疹患者, 可以話總有一個在附近. 根據過敏協會數字, 在香港每五人便有一人在不同時期患濕疹. 而一講這個病, 大家就會討論戒食甚麼甚麼, 試過那種偏方, 藥膏, 沐浴露等等, 但偏偏卻很少關心那些又紅又癢的皮膚, 帶來皮肉之苦之外, 對患者同家人引起長期的心靈困擾. 醫學文獻指出, 全世界有四名濕疹患者死亡, 三名患者是香港地區發生. 究竟這個病如何影響患者及照顧者的生活? 在香港又...
35. 大小白象?
2018-09-03
3 views
"一條十七億多的元朗天橋和一億多元的灣仔社區重點工程同樣引起社會爭議,究竟為何? 政府提出以近十八億直接在明渠上興建行人天橋,連接朗屏站至教育路,疏導人潮擠逼的交通問題,獲得部分元朗居民拍手歡呼。然而,也有一些反對聲音批評造價太貴,且要斬樹。而專業學會也質疑建橋需要,反該先從擴闊現有行人通道的方向著手,以免破壞現有的明渠自然環境。政府在2013年向每區撥出一億元作為地區重點工程的資金,而灣仔區計劃...
36. 觸不到的紅線
2018-09-10
2 views
"特區政府引用《社團條例》,考慮禁止主張香港獨立的「香港民族黨」運作。香港獨立-特區和中央政府一再重申是違憲違法,是不能超越的紅線。香港社會還有討論港獨的空間嗎?有中大文學學生於今年初在校內成立「香港獨立研究學會」,提供平台讓中大學生討論和研究香港獨立,校方表示高度關注,並重申中文大學反對港獨。新聞工作者憂慮紅線越畫越多,今天的紅線是港獨,明天可能是「結束一黨專政」,擔心言論自由空間被收窄。討論香...
37. 「大媽」的後殺街生活
2018-09-17
2 views
"運作了十八年的行人專用區上月起結束,在專用區演唱的中年婦女,都被網友稱呼為「大媽」。她們各有各故事。有由新移民組成的歌舞團,透過唱歌維生,找到自己的第一桶金。有人勞碌半生,決定在中年追尋夢想,尋找屬於自己的舞台。殺街過後,她們各自有什麼樣的經歷?"--RTHK website.
38. 全民「山竹」記
2018-09-24
3 views
"上星期天文台預告超強「山竹」周末襲港,各家各戶窗口貼滿防風皺紋膠紙,超市貨架被清空,全城進入「戒備」狀態。到周日下午颱風正式殺到,交通近乎陷入癱瘓。好多打工仔翌日為了上班,面對塌樹阻路,也要「攀山越嶺」。究竟香港人如何應對這個「超級颱風」? 鏗鏘集邀請「全民自拍」,紀錄自己的「山竹」日記"--RTHK website.
39. 改革開放40年之中國式創造
2018-10-01
12 views
"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 政府打著複製西方技術, 「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旗幟, 開放經濟特區, 當中深圳是當年吸引最多農民工南下淘金的地方, 而全球最大的油畫山寨廠亦在大芬村應運而生。梵高、畢加索、莫奈等等名家作品, 在內地畫匠筆下都假可亂真。八九十年代間, 商人利用廉價勞動力大量複製西方油畫在致富, 卻迎來零八年的全球金融風暴, 內地政府加大力度以經濟發展為核心, 加速建設速度, 令中國成為...
40. 尋人啟示
2018-10-08
1 view
"手機定位技術發展成熟, 我們幾乎每天駕車、找餐廳、甚至丟失手機都會用上。三個月前, 大嶼山發生滑翔傘飛行員失蹤事件, 家屬以為, 只要向當局提供手機定位資料, 尋人應該不難。最終, 當局出動超過四百人次, 搜救六日, 才找到失蹤者, 為何今次GPS定位派不上用場? 抑或分析數據有誤? 警方過去一直根據電訊商提供的手機訊號尋人, 這種技術相比GPS全球定位技術有何利弊? 這次尋人經驗有重大啟示"-...